iT邦幫忙

第 11 屆 iThome 鐵人賽

DAY 10
1
Software Development

入吾 Go 中:走訪 Go 語言內部實作系列 第 10

第十天:初遇 GO 語言密碼:G、M、P?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前情提要


昨日追蹤排程初始化(runtime.schedinit)函式內容,多閱讀了 tracebackinit 函式(與追溯 stack 機制有關的初始化,其實就是將一個 skipPC 變數初始化)、moduledaraverify 函式(函式 symbol、檔案、記憶體位址之間的啟動時檢查)還有 stackinit 函式。

接續的 runtime.schedinit (在 src/runtime/porc.go 之中)


func schedinit() {
	...
	mallocinit()
	mcommoninit(_g_.m)
	cpuinit()       // must run before alginit
	...

mallocinitsrc/runtime/malloc.go

檔案一開始就長達一百多行的註解在解釋整個 GO 語言的記憶體分配器是怎麼運作的。除此之外,還有關於 GO 語言的 Virtual Menory 配置的解說。這個部份由於之後顯然有機會重新造訪,所以大部分的細節也先跳過,只稍微看看這個函式的核心內容:

func mallocinit() {
	// 錯誤檢查
	...

	// Initialize the heap.
	mheap_.init()
	_g_ := getg()
	_g_.m.mcache = allocmcache()

	// 依作業系統不同而做的額外 hint 機制
	...

mheap_mheap 結構的一個成員,它掌管 malloc 所需要使用到的 heap 空間,以 8 KB 為單位;mcache 也是一種結構,用來代表每個核心使用的記憶體。

mcommoninit (一樣在 src/runtime/proc.go

一開始就讓人覺得很蹊蹺,

func mcommoninit(mp *m) {
	_g_ := getg()

	// g0 stack won't make sense for user (and is not necessary unwindable).
	if _g_ != _g_.m.g0 {
		callers(1, mp.createstack[:])
	}
	...

稍微回顧一下,這個 mcommoninit 函式本身就是第一個使用到 _g_,也就是當前 goroutine 指標當作參數的的函式(而那個 _g_ 是最一開始在 schedinit 函式裡面被呼叫的),但是一進來之後就又立刻呼叫了 getg 函式,是否表示 mcommoninit 函式除了在一般程序開始時使用,也在其他時候使用呢?稍微 grep 一下,果然在一個名叫 allocm 的函式也有使用到 mcommoninit

至於參數型別的 m(這種極簡型別命名法如果來多了會非常困擾,幸好目前為止只有 gm),可以從 src/runtime/runtime2.go 裡面找到端倪。g 具有一個型別為 m 的成員,解釋上面只有說是當前的 m,資訊並不多;但是 m 具有三個型別為 g 的成員,分別是 g0(負責 scheduling 的那個 goroutine)、gsignal(負責信號處理) 以及 curg(正在運行的這個)。

回到這裡節錄的程式碼。如果此時取得的 _g_ 不同於 g0 的話,就要呼叫 caller 函式。這個 caller 函式結果會呼叫到我們之前曾在探討 tracebackinit 時遇到的一個大型函式,主要用意應該就是要在錯誤的時候回報呼叫過程吧。

標記編號

	...
	lock(&sched.lock)
	if sched.mnext+1 < sched.mnext {
		throw("runtime: thread ID overflow")
	}
	mp.id = sched.mnext
	sched.mnext++
	...

這一段的主角仍然是是傳進來的 mp:這個函式的 m 型別結構參數。一開使用 sched.lock 將整個區段鎖成 critical section,因為裡面的內容會修改到 sched 本體的緣故; sched 變數本身是 schedt 型別(定義在 runtime/runtime2.go 裡面)的一個變數。這裡顯示的是 mnext 這個既可以當作目前為止創建的 m 的數量也可以當作下一個 m 的 ID 的量,如何被使用及維持一致性。

	mp.fastrand[0] = 1597334677 * uint32(mp.id)
	mp.fastrand[1] = uint32(cputicks())
	if mp.fastrand[0]|mp.fastrand[1] == 0 {
		mp.fastrand[1] = 1
	}

	mpreinit(mp)
	if mp.gsignal != nil {
		mp.gsignal.stackguard1 = mp.gsignal.stack.lo + _StackGuard
	}

前半段與亂數較有關係,但是機制上筆者完全無從猜測起,因只加到疑問中。

mpreinit 函式則是在 runtime/os_linux.go 中,

// Called to initialize a new m (including the bootstrap m).
// Called on the parent thread (main thread in case of bootstrap), can allocate memory.
func mpreinit(mp *m) {
	mp.gsignal = malg(32 * 1024) // Linux wants >= 2K
	mp.gsignal.m = mp
}

這個呼叫透過 malg 函式配置了一個新的 gorotine 作為 mpgsignal 成員。

垃圾蒐集機制初登場

	// Add to allm so garbage collector doesn't free g->m
	// when it is just in a register or thread-local storage.
	mp.alllink = allm

這一段只能算是先由註解的說明獲得一些線索,顯然 GO 的垃圾收集機制有可能會將當前的 m 整個回收掉,所以這裡將 allm 變數賦值予它。

之後的內容與 cgo、作業系統相依的部份有關,因此現在就先加到疑問章節中,留待日後探索。

cpuinit 函式(同樣在 runtime/proc.go

沒什麼有趣的,主要是各種不同架構的 CPU 本身就會有各種擴充搭配。比方說同樣是 intel 的 CPU,有些強一點的伺服器 CPU 可能同時具有向量運算指令集和虛擬化指令集,但是文書筆電用的 i3 可能就沒有。

但是在爬梳部份程式碼時發現了 runtime/proc.go 裡面,由開發者給的最大的禮物:鳥瞰式的架構註解!在開頭的部份:

// Goroutine scheduler
// The scheduler's job is to distribute ready-to-run goroutines over worker threads.
//
// The main concepts are:
// G - goroutine.
// M - worker thread, or machine.
// P - processor, a resource that is required to execute Go code.
//     M must have an associated P to execute Go code, however it can be
//     blocked or in a syscall w/o an associated P.
//
// Design doc at https://golang.org/s/go11sched.

所以之前都誤會了 m 以為是記憶體的意思,結果原來是抽象意義的機器,表現在可以動態排程的 goroutine 上面的話,也就是 worker thread 的意思了。p 這個抽象結構我們之前尚未遇過,但總之就是處理器本身的意思。

疑問


  • 記憶體初始化的細節?
  • 亂數為何需要在程序啟動的早期設置? fastrand 的用意為何? 為何選定特殊的魔術數字 1597334677
  • stackguard 顧名思義是 stack 的保護機制,GO 如何實作這個功能?
  • GC 如何影響 mg 的運作?
  • gp 之間的關係?

本日小結


追蹤 schedinit 的過程跌跌撞撞,疑問越積越多......但學習本來就是如此!累積夠多常識之後就能夠轉換成知識了吧!無論如何,我們明日再會!


上一篇
第九天:進入 schedinit (之二)
下一篇
第十一天:繼續奮戰 schedinit
系列文
入吾 Go 中:走訪 Go 語言內部實作30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